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English   |   注册
时间:2017年3月18 - 20日
地点:北京 · 钓鱼台国宾馆
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官方微信
基金会微信
基金会微博
学者报告 企业报告
返回 企业报告 列表>

【波士顿咨询公司】拯救全球化——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及政府与企业

摘 要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发展放缓。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频出,在多个国家出现民粹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抬头迹象。人们不禁要问,全球化是否走到了尽头?国家和企业应如何积极推动和影响全球化的方向和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经验,提出观点和思路。


全球化是否走到了尽头?


我们认为尽管全球化遇到了严峻挑战,同时带来了国内收入分配不均、全球贸易和经济结构失衡、全球经济周期趋同等一系列问题,但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未变,因此全球化发展仍将在跌宕中继续前行。


• 首先,我们需要客观认识到,全球化确实遇到了严峻挑战,体现在近期的全球贸易指标的放缓和下滑,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以及政治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等。


• 其次,我们也应反省伴随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如国内收入分配不均、全球贸易和经济结构失衡、全球经济周期趋同等问题。


• 但是,我们不应就此得出全球化进程即将终止的结论。通过分析历史上的三次主要全球化浪潮,我们认为全球化发展背后有五大影响因素,分别是人们对生活水平持续改善的向往、地区间差异化程度、新技术、经济主体结构、全球治理体系。其中前两者为根本动力,而我们看到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人民和企业向往更好的生活;国家和地区间差异仍然巨大,地区间比较优势明显。另外,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推动全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相互连接和交互。在根本动力不变,新技术动力推动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全球化发展必然继续前行。


未来全球化发展将体现哪些特点?


我们认为有三大因素正推动全球化的新趋势,即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更加多极化的全球经济结构、去中心化的全球治理结构。


在上述三大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化的未来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即:

• 参与主体:从以跨国企业为主体,向平台化模式下的全员参与转变。过去的全球化发展是以全球大型跨国企业为中心开展的。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升级等,平台型的商业模式正在打破地理边界,创造更多机遇和挑战。在平台型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国际贸易和客户服务之中。


• 发展模式:从世界三角体系向区域三角体系转变。全球治理和贸易格局的结构性转变意味着过去集中、单一的中心化结构将不复存在。全球性的治理机构,如WTO、世界银行、IMF等机构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既有的博弈规则也在不断被挑战。尽管世界各国并不会抛弃多边贸易框架和合作基础,但是我们预计更加分散多极、中等规模的全球贸易格局将会更加普遍,区域内的需求、生产与资源合作将会更加频繁,从而引导未来全球经济向区域、本地化的视角发展。


• 发展载体:从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与技术密集产业转变。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以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所驱动的全球资本和人力的流动将逐渐平缓,而由科学技术带来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将会逐渐超越产业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


国家和企业如何积极行动?


在全球层面,我们认为:

• 首先,各国家应首先坚定全球化必然继续前行的信心,对推动全球化发展利大于弊达成共识。


• 其次,各国应采用积极而非消极的方式化解现有全球化带来的矛盾和弊端。例如对于收入分配问题,我们认为全球贸易虽然可能扭曲收入分配,但对总体经济的好处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带来的损失,极端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家得不偿失。而是应该采取税收和支出政策将贸易收益再分配给受影响群体,同时加大对受影响群体的人力资本投入。


• 然后,应拥抱全球化发展新格局。用新的视角和指标来理解和评估全球化;思考在新的全球化模式下本国及本国企业如何参与全球化进程。例如在全球化发展载体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向由科学技术推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家需要重点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构建对知识密集型企业和人才具备高度吸引力的商业环境,推动国家和企业间技术合作、共享等。


对于中国,我们认为:

• 在国家层面,中国首先应做到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进一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其次,在中期积极推动双边及区域合作。结合发展情况,在长期择机进一步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和推动全球规则的制定。另外,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引导中国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核心能力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和人口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与智力密集型转型;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软实力建设提供配套资源和政策——除了传统的资金与财税优惠外,在从海外市场信息咨询、产学研发展体系、海外企业自律管理与社会责任等领域为企业提供配套资源和支持。


• 在企业层面,中国企业应顺势而为。首先应巩固当下,巩固并发展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本土优势,为结构转型赢来时间窗口。与此同时,加速投资未来,通过产业投资、加速人力资源升级等方式迅速建立企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比较优势。另外,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基于“聚焦本地”策略。中国企业需要跳出传统的“全球中心化”的条框,从战略框架、企业思维、商业模式、风险管理和考核指标上更注重本地化的发展,打造能够适应多极世界格局的业务形态和竞争力。


 
下载附件: 拯救全球化——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及政府与企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