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English   |   注册     
时间:待定
地点:北京 · 钓鱼台国宾馆
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官方微信
基金会微信
基金会微博
返回 论坛动态 列表>

观点集锦 | 把握大变局中的创新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


变局带来新的挑战,也孕育新的希望。其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如何充分利用新科技浪潮的科技红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何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片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青年企业家峰会“把握大变局中的创新机遇”单元中,参会代表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图片

本场讨论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主持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企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格局”

图片

王一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向纵深演进,科技创新成为重塑企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化转型正呈现新的方向和特征:

第一,数字化转型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将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高水平价值创造。


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将重塑产业生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人-网-物”的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等方向发展,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生态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三,数据技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融合,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能源服务智能化,推动能源技术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转型,促进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




“未来十年,全球价值链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实现绿色供应链。”

图片

埃里克·博格洛夫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过去十年,新兴经济体量越来越大,深刻影响了全球价值链体系。其中中国正逐渐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经济正在向价值链上端移动。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能够凭借其开放、高储蓄率和技术进步很快实现复苏。


未来十年,全球价值链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实现绿色供应链。


企业是全球价值链绿色行动的真正推动者,应当充分利用自身能力推动去碳化,推动创新生产和出口。同时,一些国家也希望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吸引投资。比如阿拉伯国家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将会成为吸引外资的因素之一。同时,来自中央银行、监管部门以及社会的压力和各国围绕绿色竞争力的角力,能够成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的力量。





“碳中和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最大的场景。”

图片

朱民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达成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中国在经济增长3至4倍的同时,要保持一次能源消耗不变,而碳排放下降为零。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能源转化的科技创新不单是一个简单的能源转化,数字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比如说从煤电转到天然气电、风电,未来能源系统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化场景和网络。


展望未来,当今世界最大的潮流是碳中和,碳中和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最大的场景。这个场景会延续成为一个长潮,持续三四十年,中间会不断由于技术的变化而产生滔天的巨浪。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碳中和涵盖的科技创新空间是巨大的,同时也将给无数的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中国当前正在从追随者,过渡到全球的领导者。”

图片

柯皓哲

采埃孚集团全球董事会成员

从1990年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了33倍。这种快速的变化正是源于中国的技术发展。快速的发展、变化和适应使得中国的消费者成为在早期就适应新技术的使用者,这是中国科技创新优势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创新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中国当前正在从追随者,过渡到全球的领导者,在从消费到深层技术在内的众多领域都是如此。


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我们通过推广全球标准,将创新、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结合起来,这可以帮助中国的初创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接触到全球市场,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新的发展阶段,

有五个方面的变化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

图片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五个方面的变化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这要求我们从传统思维和实践转向新的方向。


第一,从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从生产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转向生产力提高型增长模式。


第二,从生产率提高的源泉来看,从过去资源重新配置带来主要生产率转向必须依靠优胜劣汰的“创造性破坏”。


第三,从经营和创新环境来看,从不受约束和监管的市场转向更规范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


第四,从企业的目标和导向来看,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的目标函数和生产函数。


第五,从劳动力市场环境来看,从过去以创造就业岗位为主要目标转向创造更多岗位和更高质量的岗位并重的劳动力市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