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English   |   注册     
时间:2023年3月25-27日
地点:北京 · 钓鱼台国宾馆
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官方微信
基金会微信
基金会微博

分组会(I)会场二:修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返回 论坛简报 列表>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于2023年3月25-2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其中,3月25日举办经济峰会,上午分组会(I)会场二讨论的题目是“修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节讨论由弘毅投资董事长、中美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赵令欢主持。与会嘉宾分别为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华,采埃孚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柯皓哲,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金兴钟。


韩慕睿表示,全球供应链是支撑业务平稳运行的关键基础,金属和矿产品的全球供应链动荡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比如经济增长停滞、通胀加剧、能源和粮食安全失去保障、阻碍全球碳减排进程等。近年来,各国人民和政府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矿产资源在经济和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愈发重视。未来十年,我们将需要新开发38个平均规模的铜矿,投资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这样大的体量导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关键矿产资源及供应链的战略竞争,终端用户和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寻求关键矿产资源及其供应链的保障。


他指出,为确保这些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与安全,最需要市场能够顺畅运转,使工业品顺利进入市场,确保政策的稳定性,降低风险,增加确定性,给世界提供更多的资本。我们还必须更加关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在关键矿产资源开发和供应链稳定方面的影响。政府、大型企业和整个社会可以一起努力,确保共同提高透明度和ESG的标准,确保标准得到切实遵守,并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推动投资流向遵守上述标准的企业和地区。


胡建华指出,供应链伴随着产业链的发展而生存和发展,当前,百年变局、三年疫情、地缘政治、军事冲突等问题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重大冲击,特别是叠加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但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会在压力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围绕产业链,他提出两点看法:第一,产业链出现危机和困局不可怕,天灾人祸从历史长河来看都是阶段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有内生的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第二,科技进步在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起到的作用很大,新的科技催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国际打压、断链、天灾人祸等对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损害一般能够自我修复。


关于未来趋势,他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未来在保链、稳链、固链方面要更多依托数字技术,要通过科技引领,使稳链、固链、保链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第二,要加强绿色低碳发展,特别是在供应链方面要多投入。他认为,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受到的压力最大,他对企业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不管遇到什么变化、什么样的压力,都要做正确的事,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要有自己的判断,走错路自己要承担责任;第二,在做正确事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不能跑歪。为此,在供应链方面,企业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要多交流沟通,提供来自一线的真实准确的信息。


柯皓哲着重分享了采埃孚关于改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经验,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做法。第一,采埃孚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在上海建立了新工厂,以尽可能靠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当然,需要在符合全球标准上进一步努力。第二,在创新驱动的时代,采埃孚帮助包括小鹏在内的中国车企走出去,分享全球视野。第三,很多跨国公司正以各种形式深化与中国供应链的接触,现在主要的关键词就是本土化,采埃孚的产品组合、工程、原材料、采购和整个生态系统已百分之百本土化,创新能力完全基于中国本土。第四,早生态系统和本地创新方面,正积极与中国的初创公司合作,希望通过各种风投形式促进在中国市场的创新。


他强调,总的来说,过去一年对整个供应链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现在正在重塑和修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我们正在加速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助力实现为中国而服务的愿景和目标。


黄奇帆认为,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已成为我国产业链布局的压舱石和核心竞争力。近十几年,中国的人口优势越来越转化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随着经济规模增大,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值,超过平均值以后的人越多,GDP规模就越大,中国的人口红利越来越体现为规模优势。此外,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同时也是世界非常独特的单一结构的市场。超大规模市场的好处是可以摊薄六种制造业的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单位科研成本、市场开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等。


他表示,最近这些年的确有比较大的企业到了东南亚,客观分析,有五种原因:一是东南亚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成本比中国相对便宜;二是东南亚这些年通过改革开放,使得营商环境有了改善;三是美国对中国搞贸易摩擦、脱钩,造成一些企业转移;四是整个东南亚和中国进入了RCEP。从长远来说,这不是坏事,可能还是好事:第一,中国的民营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到东南亚去,是好事,不能看作是坏事。第二,转移的产品大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沿海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类产品,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未见得是坏事;第三,产地销、销地产也会带动中国产品到东南亚;第四,中国和东南亚形成了自由贸易一体化。对中国来说,真正要把产业链集群搞好,要做好三件事:第一,把产业链集群中的短板补齐,扩链、强链、补链,推动技术进步;第二,培育自己在当地的一批龙头产业链制造企业,或者代工的龙头单位;第三,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转化出最终产品。


金兴钟在题为《最近的全球供应链中断和重建战略》的演讲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受益于全球互联的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 (GVC)。然而,全球供应链的最新趋势是,近年来全球生产网络的快速扩张正在停滞不前,相关因素包括中国生产成本上升、金融危机、COVID-19大流行、乌克兰危机等。由于长期的流行病和地缘政治风险,世界正在经历供应链的中断,例如2020年全球汽车行业的供应链中断、2022年乌克兰危机威胁全球粮食安全。最近的供应链问题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全球生产链之间的高度互联,二是基于政治需要的关键部门供应链武器化。全球供应链中的另一个近期问题是数字贸易,包括跨境数据移动、隐私保护、数据本地化等。


他认为,为克服当前的供应链问题,重建一个有弹性的供应链网络很重要。一是,对话将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来协调未来对供应链问题的联合回应;二是,加强劳动力跨境流动,为了使供应链多样化,人们需要在外部冲击出现时访问当地工厂以改变生产投入和技术;三是,各国需要共同应对数字贸易、全球绿色经济运动等长期供应链问题,向数字化和低碳社会转型是影响大多数国家的问题,制定全球数字贸易代码并为碳密集型国家和行业提供协调一致的政策支持非常重要。


(中国发展出版社 撰稿:杜倩倩;审稿:崔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