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老年期痴呆防治,构建痴呆友好型社会 返回 企业背景报告 列表>
戴文睿(Dave A. Ricks)礼来制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摘要
老年期痴呆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起病隐匿、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随着老年期痴呆疾病进展,患者最终会失能失智,因此对长期高强度的医疗和照护服务有极高需求,这将对患者及其家属、医疗系统和全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期痴呆近年来呈高发态势,未来五年将是老年期痴呆防控的关键时期。《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政府充分意识到老年期痴呆给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从国家战略高度对老年期痴呆防治工作和痴呆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工作做出部署。
为了加速《行动计划》的及时落地,解决目前老年期痴呆防治面临的疾病认知不够、诊疗能力不足、诊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较低等问题,我们需要在制度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人员储备和能力建设、资源统筹等方面做好全面和充分的准备,积极推动老年期痴呆早筛、早诊、早治。对此,礼来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利用创新机制推动政策尽早实施,提升全社会疾病认知,建立老年期痴呆可防可治的共识
由于《行动计划》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因此其有效实施有赖于高效的部际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以及具有前瞻性、灵活性的政策框架,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产业发展,鼓励不断涌现的创新诊疗技术得到及时转化应用。
另一方面,建议加大在全社会、多渠道的疾病宣教力度,提升大众对于疾病和新出现的诊疗技术手段的认识,改变目前针对老年期痴呆存在污名化和无药可治的错误认知,树立老年期痴呆可防、可治、可管理的全社会共识。
完善早筛机制,提升诊疗路径标准化规范化,构建综合、协同、连续的老年期痴呆防控体系
老年期痴呆的早筛、早诊、早治是疾病防治的核心。建议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在痴呆早期筛查和干预中的作用,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积极应用和推广创新、便捷、标准化筛查工具,在适当时机推动全面的老年期痴呆早筛机制的建立,将防治端口全面前移。
另一方面,在分级诊疗、医养结合等制度基础上,持续加强机构间互联互通和协同效应,增强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之间畅通的双向转诊以及医疗机构和护理机构间的协同,构建“初筛在社区——高危人群转初级——复杂病变转综合——康复护理回社区”的涵盖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的闭环体系。
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积极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切实降低患者和社会经济负担
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引领下,构建包括商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在内的全面、可持续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不仅可以提升先进医疗技术、创新药物和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可及性、可负担性,也可以为老年期痴呆患者带来治疗希望,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早诊早治。
此外,建议积极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加老年期痴呆相关诊疗和照护技术、产品和个性化服务供给,通过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惠及患者和更广大的老年群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生物标志物和包括淀粉样蛋白靶向治疗在内的疾病修饰疗法的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有能力将老年期痴呆转变为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礼来在过去近四十年坚持不懈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创新疗法和诊断的研究和开发。我们全力支持中国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事业,愿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促进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患者的福祉,为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和痴呆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做出积极贡献。